霞浦县下浒镇海域宁上高速公路东吾洋特大桥已完成90.94%
霞浦县下浒镇海域宁上高速公路东吾洋特大桥已完成90.94%
霞浦县下浒镇海域宁上高速公路东吾洋特大桥已完成90.94%
演出中的林安吉 陈静 摄(shè)
东南网6月12日报道(福建日报见习记者(jìzhě) 周佩青(zhōupèiqīng) 记者 单志强 通讯员 叶明珠)
“鞭儿一甩满山应,带羊上岭慢慢行,我是小小羊司令,手下(shǒuxià)兵(bīng)将强又精……”
“六一”儿童节前夕(qiánxī),在寿宁县举办的(de)北路戏进校园文艺专场演出上,以寿宁本土英烈张高谦故事改编创作的《少年张高谦》精彩(jīngcǎi)上演。台下,前来观摩的学生直勾勾地盯着舞台,生怕错过精彩瞬间。
寿宁(shòuníng)北路戏俗称福建乱弹(luàntán)、横哨戏,是(shì)清代中叶传入(chuánrù)福建的乱弹与当地民间戏曲融合形成的一种地方戏曲声腔剧种,曾流行于闽北、闽中及闽东等地,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。2006年,寿宁北路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,成为寿宁的“文化名片(míngpiàn)”之一。
近年来,为了让这一珍稀剧种延续薪火、重焕光彩,寿宁(shòuníng)当地以“北路戏进校园(jìnxiàoyuán)”等活动为抓手,不断培植年轻一代对于北路戏的关注和传承(chuánchéng)。
【传承(chuánchéng)】传统艺术浸润校园
饰演“张高谦”的孩子卸下(xièxià)妆,记者这才发现,这是一个(yígè)清秀的女娃,名叫林安吉。
林安吉是寿宁县实验小学四年级学生,有歌唱和(hé)舞蹈功底。学习北路戏才两年,她就已晋升为学校北路戏社团的“台柱子(táizhùzi)”。
“我(wǒ)喜欢北路戏。每次演出,刚(gāng)上台时我都很紧张,演着演着就入戏了(le),忘记了紧张。”不似台上那般光芒四射,台下的林安吉略带羞怯,交谈中她仍紧紧望着舞台的方向。“张高谦是一名勇敢的少年,我十分敬佩他,想努力把他的故事和精神(jīngshén)演绎好。”
在(zài)寿宁(shòuníng),像林安吉这样坚持学习北路戏的(de)孩子还有不少。经过多年的培育,寿宁县实验(shíyàn)小学设有北路戏社团和兴趣班,吸引了校内外40多名学生(xuéshēng)参加。学校会安排学生进行北路戏基本功训练,组织学生观看北路戏专场演出,培植他们对北路戏的兴趣与热爱。如今,看戏、学戏(xuéxì)已经成为寿宁小学校园一项深受欢迎的课后活动,参演北路戏的学生更成为“校园顶流”。
“我校将北路戏纳入校本课程,以音乐(yīnyuè)老师为主,美术、语文老师协同,最大程度地激发孩子们对北路戏的兴趣。”寿宁县实验小学音乐老师陈静介绍(jièshào)说,现在很多孩子喜欢参加与北路戏有关的活动,家长也(yě)比较支持,慢慢形成了良好(liánghǎo)的文化传承氛围。
自寿宁“北路戏进校园”活动开展10多年来,目前已创建了县实验小学、寿宁一中、县实验幼儿园等多所北路戏传承(chuánchéng)学校。寿宁县(shòuníngxiàn)北路戏保护传承中心的演员经常到各校指导(zhǐdǎo),相关学校师生(shīshēng)全力配合积极实践(shíjiàn)。其中,县实验小学的北路戏节目在省、市艺术展演、校园剧等比赛中屡获佳绩,还被授予“北路戏传习示范基地”称号。
记者了解到,本月寿宁县还将开展中小学、幼儿园北路戏“非遗(fēiyí)(yí)进校园”联合教研活动,寿宁和周宁两地联合举行“非遗文化(wénhuà)北路戏与小学语文审美创造深度融合教学”的专题研讨(zhuāntíyántǎo)活动,促进学校间非遗教育资源共享,提升教师非遗课程开发与教学能力,增强学生对本土(běntǔ)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承意识。
【振兴(zhènxīng)】剧团再显勃勃生机
每周五的晚上,寿宁北路戏剧院里(yuànlǐ)总是好戏连台(hǎoxìliántái),400多个座位时常售罄。
每到这时,寿宁县北路戏保护传承中心(zhōngxīn)副主任黄伟亮都忙(máng)得脚不沾地,他不是在台上“舞刀弄枪”,就是在幕后打点大小事宜,剧院(jùyuàn)里铁定少不了他的身影。
出生戏曲世家的黄伟亮来自福州,从小拜(bài)京剧、闽剧界的多位名家为师,后跟随北路戏保护传承(chuánchéng)中心主任吴卫平学习(xuéxí)北路戏,自此醉心北路戏传承事业。
“不是(shì)(búshì)演员选择了舞台,其实是舞台选择了演员,你为舞台付出多少,这片地毯最清楚,只有热爱才能坚持下去。”黄伟亮说。
因着这份热爱,北路(běilù)戏不仅成为黄伟亮的事业,还指引他找到挚爱。原来,他的妻子范秦榕也是北路戏演员(yǎnyuán)。夫妻俩因戏结缘、因艺相爱,成为剧团里(lǐ)的佳话。“如果以后孩子对北路戏感兴趣,我们(wǒmen)特别愿意孩子学习北路戏。”“准妈妈”范秦榕笑答。
据介绍(jùjièshào),北路戏(xì)传统曲调旋律优美,节奏欢快,行腔(xíngqiāng)流畅,有着且歌且舞、文武兼备的表演特色。历史上鼎盛时期,北路戏有100多个传统剧目。后因种种原因,北路戏濒临消失。为保护和传承这一珍稀剧种,1960年,寿宁成立了北路戏剧团,是全国唯一的北路戏专业艺术表演(yìshùbiǎoyǎn)团体,也是寿宁县北路戏保护传承中心(zhōngxīn)的前身。
为了走出传承人才匮乏的困境,寿宁县十分重视北路(běilù)戏保护传承中心的发展,出台(chūtái)相关支持政策,拨付专项经费,提高从业人员的待遇,努力留住(liúzhù)年轻人才。寿宁县还推出新学员(xuéyuán)培养计划,采取“3+2”的五年中等职业(zhōngděngzhíyè)教育方式,为北路戏传承与发展输送新鲜血液。如今,中心已有32名员工,个人(gèrén)或组团也曾多次到北京、上海、香港、温州等地演出,让北路戏走出福建、走向全国。
黄伟亮对北路戏的未来(wèilái)满怀信心:“北路戏是寿宁的文化名片,虽然比较(bǐjiào)小众但生命力(shēngmìnglì)旺盛,传承北路戏是一条有希望也是必须走下去的路。”
【守艺】小城大戏(dàxì)韵味悠长
讲到北路戏(xì),就不能不提它的(de)发源地——寿宁县凤阳镇。逢年过节,北路戏是这里必不可少的经典节目。
这里颇为传奇的是一支由农夫、采茶女和(hé)果园种植户等组成的“泥腿子”剧团——凤阳民间北路戏剧团。虽然都不是专业演员,但他们个个带着(zhe)泥土的清香,怀着热情和敬畏在台上展现(zhǎnxiàn)最好的表演。
“百花开来好春光,采茶姑娘上山岗,肩背竹篓来采茶,片片嫩芽片片香……”十几岁开始学唱戏的“泥腿子(nítuǐzi)”剧团花旦演员、45岁的王龙凤上山采茶时仍(réng)不忘“吊吊嗓”,她的工友们边采茶边听曲,乐在其中。几十年唱下来,她说,“北路(běilù)戏唱腔(chàngqiāng)独有韵味”。
凤阳(fèngyáng)人的血液中始终流淌着对北路戏的情怀。2016年,为振兴北路戏,凤阳镇民间力量积极(jījí)行动,加上政府部门(zhèngfǔbùmén)和北路戏保护传承中心等的帮助,草根艺人(yìrén)齐心协力重整民间北路戏剧团(jùtuán)。2017年,已经嫁到霞浦的王龙凤积极响应号召回乡加入剧团,只要剧团有演出需求,即便人在外地,她也会尽力赶回来参与演出。
“累并快乐着。”这其中(qízhōng)的滋味,大概只有王龙凤自己知道。
农民作曲(zuòqǔ)农民唱。近年来,“泥腿子”剧团在挖掘保护传统剧目的基础上,积极编排新剧、创新演艺,结合寿宁产业发展(fāzhǎn)、乡村振兴、革命历史等(děng)题材,推出了《幸福的葡萄(pútáo)》《茶乡故事》《下党故事》以及《烽火岗垅》等新剧或小戏,还与北路戏保护传承中心的专业演员同台,多次登上省市一级的大舞台献演送戏(sòngxì)。
“我们的北路戏演艺中心由乡贤集资建设,投入超千万元,现在正在进行收尾工作,预计月底全部(quánbù)完工。”凤阳(fèngyáng)镇干部卢珊玉介绍说。
从校园里孩子们专注(zhuānzhù)的目光,到剧院中经久不息的掌声;从专业剧团(jùtuán)演员的倾情演绎(yǎnyì),到凤阳田间地头“泥腿子(nítuǐzi)”戏班的声声唱和……寿宁这座闽东山城,正以其独有的坚韧与热忱,守护着北路戏这一古老剧种的生命之火。
当凤阳镇演艺中心的灯火点亮之际,照亮的不仅是十里八乡群众的看戏之路(zhīlù),更是北路戏穿越300年时光,在新(xīn)时代(shídài)土壤中扎根、抽枝、吐蕊的勃勃生机。
乡间演出频率变高。王东东(dōngdōng) 摄
北路戏《幸福(xìngfú)的葡萄》 刘岩生 摄

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